close
石膏,生石膏,本草,知母,牙痛

提問: 請介紹生石膏的藥性 問題補充: 如題 医师解答: 甘淡微辛,大寒,而入足陽明,兼入手太陰、少陽。質重降火,氣輕泄熱,為傷寒 熱表里不解、熱郁煩渴專藥。煨熟則不傷胃氣,但可清火,不能泄熱為異。 清代名醫陸懋修云 “藥之能起死回生者,惟有石膏、大黃、附子、人參。有此四藥之病一劑可以回春。舍此之外則不能。”陳士鐸在《本草秘錄》中指出 “石膏救死之藥也,用石膏能變死為生。”醫圣張仲景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應用石膏組方有20方,最大劑量為1斤,廣泛用于外感及雜病。漢后歷代醫家多秉承前賢經驗而各有發揮。將其歸納為12大功用,現敘述如下,以供同道參考。  1.解肌發汗,主溫邪郁肺 《名醫別錄》論石膏“解肌發汗。”后世醫家張錫純通過長期臨床驗證,發現石膏確有此功效。并明確指出 “解肌者,其力能達表,使肌膚松暢,而內蘊之熱息息自毛孔透出也,其解肌兼能發汗者,言解肌之后,其內蘊之熱又可化汗而出也。”張氏治溫病初得,脈浮而有力,身體壯熱 并治感冒初起,身不惡寒而心中大熱者,即用石膏粳米湯,生石膏60g,生粳米75g,得清汁兩大碗,乘熱盡量飲之,使周身皆汗出,病無不愈者。張氏治一初春得溫病患者,前醫以溫藥發其汗,然汗出而病益加劇。其憑脈察證,投以大劑白虎湯加連翹、蟬衣,“服藥后遍體得涼汗而愈。”孔伯華在《石膏藥性辨》中指出 “石膏是清涼退熱,解肌透表之專藥。”有解肌發汗的功效。  2.清熱瀉火,主氣分大熱 《名醫別錄》謂 “除時氣頭痛身熱,三焦大熱,皮膚熱,腸胃中結氣,解肌發汗,止消渴煩逆。”所以傷寒陽明病,或溫病邪在氣分,癥見壯熱汗出,煩躁口渴,脈洪大等癥。重用石膏寒涼撤熱,除熱盛之煩躁 配知母苦寒而潤,清熱養陰,治氣分煩渴。柯韻伯指出 “石膏性辛寒,辛能解肌熱,寒能勝胃火,寒能沉內,辛能走外,此味兩擅內外之能,故以為君 知母苦潤,苦以瀉火,潤以滋燥,故用為臣。”用白虎湯清熱瀉火。  總結歷代名醫如余師愚、江筆花、顧松園等之論述,白虎湯中生石膏當重用并先煎。張錫純力主石膏必須生用,煅用內服有毒。近賢黃汝紹善用本方,更重用生石膏。除陽明氣分高熱,救垂危之證。  3.清肺平喘,主肺熱實喘 《名醫別錄》載石膏能治“腹脹暴氣,喘息咽熱。”所以肺熱喘嗽者多用之。風寒化熱,熱邪壅肺,肺氣閉塞者,用麻杏石甘湯清熱平喘。姜良鐸教授指出 “清熱指清肺氣之熱及痰中蘊積之熱。根據“熱”與“痰”的側重而決定生石膏與麻黃的用量。重用生石膏直清里熱,伍麻黃開泄肺氣,止咳平喘。臨床應用本方宜輕用麻黃,重用生石膏。麻黃與生石膏之用量為2 10,如熱重者,石膏還宜加重。”《金匱要略》中有小青龍加石膏湯,治喘而煩躁,重在加生石膏去煩熱,清肺中蘊蓄之熱,以治寒飲挾熱之哮喘。  4.清熱止痛,主胃火疼痛 金元張元素《珍珠囊》言石膏“止陽明頭痛,牙痛。”手足陽明交會于頭面,循額上頭。宿食內結,七情內郁,外感六淫,化火生風,循陽明經脈上攻頭目,而致陽明經氣不利。石膏甘寒,獨入陽明,清陽明實熱,質重以降陽明之火。清透肺胃邪熱,尤長于止胃火熱痛。元羅天益《衛生寶鑒》以石膏配川芎、白芷等份為末,茶清調服,治陽明頭痛。明董宿《奇效良方》以石膏、炒牛蒡子各等分,為細末,每服6g,食后用溫酒或茶清調服。治偏正頭痛,連目睛痛。明張景岳在《景岳全書》玉女煎,用石膏15g,熟地30g,麥冬6g,知母9g,牛膝9g水煎,溫服或冷服。治胃熱陰虛,頭痛,牙痛,舌糜爛,牙齦腫痛,鼻衄等癥。《保壽堂經驗方》中用煅石膏30g,防風、荊芥、細辛、白芷各15g為末,日用揩牙,治胃火牙痛。因此,石膏被譽為“治頭痛,牙痛之要藥。”  5.透疹化斑,主溫熱病痧疹,發斑 石膏辛甘性寒,質重氣浮,入于肺經,既能清泄肺熱而透疹,又能清泄氣分實熱以解肌,入于胃經清瀉胃火而化斑。斑發陽明肌肉,逼迫營血外達,偏里熱毒深重 疹發太陰肺經,波及血絡,偏表熱毒輕淺。《本草備要》言石膏為“治斑之要品。”療溫病高熱發斑,或皮下紅斑如綿紋,神昏譫語,妄狂不寧,舌質絳赤而干晦,或生芒刺,舌苔黃褐少津,脈細數。所以用《溫病條辨》化斑湯,生石膏、知母、生甘草、元參、水牛角粉、白粳米,清氣化斑。  《證治準繩》中防風解毒湯,生石膏、知母配防風、荊芥、薄荷,清里熱,解表透疹。《醫學廣筆記》中竹葉柳蒡湯,石膏、知母配竹葉、西河柳、薄荷、蟬衣、牛蒡子、荊芥,宣泄肺經風熱,解毒,透發痧疹。用于痧疹初起,表癥不解,疹發不透,熱甚傷津之證。  6.清熱解毒,主時行瘟疫 生石膏之清熱解毒作用,自仲景后被后世醫家所證實。《藥性論》謂石膏“解肌,出毒汗。”《景岳全書.卷之49》云石膏“主熱發斑發黃。”清代名醫余師愚擅用石膏治疫病,曾指出 “非石膏不足以治熱疫”的臨床經驗之談。其在《疫疹一得》一書中50證所用諸方,多用大劑量生石膏。其創制的治疫名方“清瘟敗毒飲”,即重用石膏180~240g為君藥,充分證實石膏在方中起著舉足輕重之作用。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》也曾記載石膏治疫的神奇效驗。其書下卷18載 “有桐城一醫,以重劑石膏治馮鴻臚星實之姬,人見者駭異,然呼吸將絕,應手輒痊。踵其法者,活人無算。”生石膏治疫已得到現代臨床驗證。1955年石家莊乙型腦炎流行,當時采用重用石膏為主藥的白虎湯治療,臨床取得了顯著療效。陸拯在《毒證論》一書中指出 “石膏主清熱火,善治肺胃熱毒。”石膏清熱解毒之功,實溯諸理論可證,驗諸實踐可信。  7.除煩止渴,主消渴 張仲景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有5方用于治療煩而渴,如白虎湯、白虎加人參湯、大青龍湯、小青龍加石膏湯、竹皮大丸,均取石膏除煩解渴之功。《藥徴》言 “觀此諸方,石膏主治煩渴也明矣。”《神農本草經》稱石膏治“口干舌焦,不能息。”《名醫別錄》謂其“止消渴煩熱。”晉葛洪《肘后方》用石膏30g搗碎,水500ml,煮取250ml,每次服20ml,治小便卒數,非淋,令人瘦。白虎湯、白虎加人參湯為治療消渴的經典方,石膏清火止消渴,以上消、中消為宜。《儒門事親》用石膏、寒水石、滑石、天花粉各120g,甘草60g,為細末。每服6g,每日2至3次。治中暑煩渴。  8.安中通乳,主產后缺乳 《神農本草》論石膏“主產乳。”《大明本草》謂石膏“下乳。”清代名醫葉天土言石膏“產乳者,產后乳汁不通也,陽明之脈,從缺盆下乳,辛寒能潤,陽明潤,則乳通也。”唐代孫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有“治婦人乳無汁,單行石膏湯方,石膏120g,以水2升,煮3沸,稍稍服,1日令盡。”仝宗景在《通乳12法》一書中用白虎湯加玄參、麥冬、天花粉、竹葉、蘆根,重用石膏清瀉陽明之熱,陽明潤,津液得布,乳汁源流自旺。方中石膏之用量須靈活掌握,根據熱勢輕重調整用量,小量用15g,大量可用到100g。此藥甘寒,傷脾胃之程度遠較知母為輕,故只要熱盛,可放膽應用。  9.清熱通絡,主熱痹 生石膏辛寒清解宣透,即解肌除煩又清里結之熱。熱痹初起多有發熱,口渴,脈大滑數,狀似溫病邪在衛氣,伴有關節疼痛,數日后關節疼痛部位出現局部紅腫,有灼熱感。重用石膏120g,多則250g。《吳鞠通醫案》中趙姓太陽痹案,其方用生石膏180g,并云 “六脈洪大已極,石膏少用,萬不見效,命且難保。”現代名醫王季儒、章真如,治療熱痹皆重用生石膏,并把石膏列為治療熱痹必用之藥。  10.鎮驚安神,主高熱驚癇 《本草秘錄》言生石膏主“發狂可安,言語可定。乃降火之神劑,瀉熱之圣藥也。”“邪火之發狂必須多用石膏。”在《金匱》風引湯方中治小兒驚癇瘛疭,方中石膏清肺金以平其肝木,安神鎮驚,而療驚癇。《中醫雜志》報道 “石麥湯對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的觀察”用生石膏30~60g,炒麥芽60~120g,水煎服,30~60劑為1個療程。治療后流涎消失率達82.7%,總有效率為93.6%。現代醫學研究,生石膏之主要成分為含水碳酸鈣,該藥可抑制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中樞。同時還有資料證實生石膏內服有鎮靜、鎮痙、消炎、抗過敏等作用。  11.清熱降逆,主胃熱嘔吐 生石膏性涼質重,其涼善清胃熱,質重能鎮氣逆,為治療陽明胃腑實熱之要藥。張仲景用竹葉石膏湯治欲吐 竹皮大丸治嘔逆,以上足據嘔吐而而應用石膏之法。孔伯華老先生指出 “蓋此2證之嘔吐,是因熱致虛,因虛氣逆所致,用石膏熱解氣自平,嘔吐亦遂自止也,尊仲景法,投無不效。”《仙拈集》石連散,用煅石膏6g,姜炒黃連3g,為末,開水送服,治胃熱嘔吐。現代名醫石景亮應用三黃瀉心湯,方中重用生石膏30g,治療糜爛性胃炎,熱傷胃絡型,每收佳效。  12.生肌斂瘡,主癰疽瘡瘍 《神農本草經》謂石膏主“金瘡。”楊士瀛指出石膏“煅過最能收瘡暈,不至爛肌。”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“用煅石膏細末,敷金瘡出血者甚效。”煅石膏生肌斂瘡,古今通用。《肘后方》用石膏搗末敷之,治療湯火爛瘡。《驗方新編》用熟石膏500g,黃丹30g,研極細末和勻,香油調搽,上蓋油紙,1日換藥1次,主治一切癰癤,瘡毒,爛腿,臁瘡連年不愈。《醫宗金鑒》用煅石膏27g,黃靈藥3g,共研極細粉,撒于患處。治瘡瘍潰后膿未凈者,或膿已凈而瘡口不斂者。故煅石膏被譽為“生肌斂瘡之佳品。”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meonb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